在百年登山历程和大国新路中显示清晰度

Connor 火必网官网 2025-10-30 2 0

“十五五”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——

在百年登山历程和大国新路中显示清晰度

在百年登山历程和大国新路中显示清晰度

10月22日,全球最快高铁CR450动车组行驶在沪渝蓉高铁武汉至宜昌段。(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摄)

“十五五”时期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。

——《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》指出

党的二十大确定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。“十四五”时期是第一个五年,已经打下坚实基础,实现良好开局。“十五五”时期是夯实基础、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,制定和实施好“十五五”规划,就能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。

—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》的说明指出

访谈嘉宾

鄢一龙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、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副院长

整个中国式现代化的百年历程

到了“十五五”,实际上就走到了关键阶段

湖北日报全媒记者: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》指出,“十五五”时期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。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《建议》的说明中也对此作了阐释。我们如何进一步理解这个“重要地位”?

鄢一龙:理解“十五五”时期的重要地位,首先需要在中国式现代化百年历程中去看。

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清晰且宏大的百年战略,连通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——到本世纪中叶,也就是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,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。

展开全文

从新中国成立算起,如果把中国式现代化比作百年登山历程,中国用前30年,成功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。接着,用历经40年的8个五年规划,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,顺利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。最后,再用持续30年的6个五年规划,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。

这后一个30年,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分两步走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部署,第一步用3个五年规划,即“十四五”“十五五”“十六五”,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。“十四五”是开局,“十五五”是“夯实基础、全面发力”,要取得决定性进展,“十六五”是收官。

在此基础上,第二步再用3个五年规划,到本世纪中叶完成最后的“登顶”。

这是从整个历史进程来把握“十五五”时期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。

中国式现代化的百年历程,到了“十五五”,实际上已经走到了关键阶段。“行百里者半九十”,越接近成功越困难。可以认为,我们其实已经走过了“90里”,到了更加吃劲的时候。

四个时期叠加

突破像长跑一样会遇到的“极点”状态

湖北日报全媒记者:如何从我们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来把握“十五五”时期地位的重要性、阶段的关键性?

鄢一龙:目前,我国正处在科技加速期、产业转型升级期、国际格局动荡期、大国博弈战略相持期。这四个时期叠加,意味着“十五五”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阶段。

科技加速期——世界大国围绕对科技制高点的竞争非常激烈,尤其体现在人工智能领域。中国要通过科技的加速发展,把握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机遇,把握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间窗口,这对最后的“登顶”起着关键性作用。

产业转型升级期——目前我们还处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中,经济增长进入新周期,上一轮高速增长的旧动能在下行,新的动能正在形成新的支撑。这也相应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。

国际格局动荡期——全球动荡不安,有大国博弈、地缘政治冲突、金融风险,也有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。

大国博弈战略相持期——中美大国博弈进入战略相持阶段,是复杂而激烈的,未来走向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。

未来五年甚至十年,将可能是一段带有新的时代特征的斗争时期。在中国式现代化这场“百年马拉松”中,“十五五”“十六五”就是这场长跑遇到的需要突破的“极点”状态。突破了这个“极点”,就会进入一个更顺畅自如的状态。

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

我们走的是一条具有光明前景的大国新路

湖北日报全媒记者:中国对“十五五”这一关键时期的谋篇布局,带给世界怎样的启示?中国能给世界带来哪些确定性?

鄢一龙:理解“十五五”的重要地位,还可以从中国所走的这条新型大国道路来把握。

曾经,世界上的许多大国发展到我们当前这个阶段时,走过三条路。一条是对外扩张,向外输出战争。另一条是将制造业向外转移,本国经济虚拟化,通过霸权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收割。还有一条是进入内卷化陷阱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日本社会,因在霸权国家压制下无法继续实现高增长,从高速发展进入长期停滞状态。

通过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及“十五五”规划建议,中国给世界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:我们走的是一条大国新路。

为了完成“十五五”乃至2035年的目标,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要保持适当速度。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了几十年,未来十年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,仍需要保持中高速增长。靠什么实现?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发挥作用,通过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来扩大内需。这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优势。

“十五五”规划建议特别重视实体经济,把“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,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”摆在战略任务的首位,传递了一个鲜明信息:我们不会重走其他国家走过的“产业空心化”道路,而是走一条其他国家没有走过的新路,守牢实体经济这个根基,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,保持制造业比重稳定。

这条大国新路,也是和平崛起的道路。中国要成为新型的世界大国,就是要在崛起的过程中,通过高质量共建“一带一路”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、加强高水平对外开放、开放中国大市场等方式,为世界创造更多机遇,实现共同繁荣。工业革命以来,全球80亿人口中,只有十几亿人口进入了发达国家俱乐部,这样的全球化是高度不平衡的。中国在从全球化的追随者向全球化的引领者转变的过程中,将推动更加均衡公平、合作共赢的全球化。

深化认识立国之本、强国之基

《建议》对实体经济的定位上了一个新台阶

湖北日报全媒记者:您刚才提到,“十五五”规划建议特别重视实体经济。为何说是“特别重视”?这是否也是“十五五”承前启后重要地位的体现之一?

鄢一龙:“十五”规划到“十三五”规划,都有提高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的要求。实际上,从“十四五”开始,我们基本改变了认为服务业比重越高越好的看法。

我们认识到制造业与实体经济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。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对现代产业体系进行系统化设计,走以实体经济为强国之基的新路,是从本次“十五五”规划建议开始的。

因为中国的发展已经走到了这个阶段。“十四五”刚开始时,我国产业政策在强调“补短板”、解决“卡脖子”风险。到了“十五五”,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已接近30%,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,整体实力有了很大提升。站在新的历史方位,“十五五”规划建议对实体经济的核心定位,实际上是在接续“十四五”规划实施的基础上又上了一个新台阶。这是一个认识逐步深化的过程。

无论从哪一个层面看,实体经济都是国民经济的根基所在、命脉所系。

强大的产业体系,是服务业发展的基础。服务业包括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。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依赖更为突出。一个社会的生活性服务业若占比过高,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社会生活成本在上升,并不能准确反映人民的真实福祉。美国服务业的高度发展,对应的是制造业空心化。迄今,美国十几年的GDP增长中,发电量几乎没有增加,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医疗费用等高生活成本的“痛苦GDP”。

完整的产业链条和强大的生产制造能力,是创新的基础。许多新想法、新技术,只有在生产端快速制造出来,在市场里不断迭代,才能保证创新快速往前跑,这是生产制造对创新能力的逆向牵引作用。我国数字技术的快速应用,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我们有广阔的工业应用场景。

中国是世界上工程师最多的国家。庞大的产业体系,让我们拥有了世界上最大的人力资源池,具备丰富的人才资源优势。

制造业也是金融业的根本。人民币国际化,很大程度上依托于强大的生产制造能力作为锚点。正是因为我们能生产这么多物美价廉的产品,我们和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主要贸易伙伴,所以这些国家能放心与我们进行贸易。超级信用的背后,实际是超级生产能力在支持。

国防实力,也需要工业生产能力作支撑。九三阅兵所展示的先进军工产品,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我们强大的生产制造能力。只有科技却没有生产制造能力,并不能形成强大的军力。

制度优越性发挥作用

能锻造出确保取得决定性进展的能力

湖北日报全媒记者:通过具有重要地位的“十五五”时期这扇窗户,您认为中国具备哪些能力,能在未来五年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,并持续走稳走好不同于西方的大国新路?

鄢一龙:一是中国可以利用社会主义制度优势,通过政府与市场的合力,把需求扩大,创造新的增长空间。独特的制度优势,能够避免“产业空心化”。

二是走出去,形成“双循环”新发展格局。西方鼓吹的“有害产能论”实际上并不适用中国。因为我们生产的是优质产能,而非有害产能。中国卖出的产品性价比高,全球鲜有像中国这样能提供覆盖高中低端的全产业链。其次,通过我们的产能供给,能够为其他国家弥补生产赤字,帮助发展中国家加速迈向现代化,同时,发达国家的产业链也离不开中国制造。

第三,全球的绿色转型,绝非口号,而是需要真实的生产能力。我们正是因为有强大的生产制造能力,在光伏、新能源汽车等领域表现突出,才能在能源转型上实现弯道超车,中国是绿色生产能力最强大的国家,能够弥补全球绿色产能赤字,为全球绿色转型作出重要贡献。

需要注意的是,这几年我们对提升消费、扩大内需的强调,并不是在削弱实体经济地位,而是为了给实体经济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。同时,发展实体经济的目的,最终是为了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,国家更加富强,也为全人类作出贡献。

全会公报中强调,“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,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”。供给与需求是相辅相成的。壮大实体经济并不会导致产能过剩。消费仍然重要,同时我们需要进一步提高消费贡献率,但是强大的生产制造能力仅靠私人消费很难完全消化,还需要靠投资与公共消费来拉动。

投资一个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,需要1.2万亿。如此庞大的数额,是无法在短期内仅靠私人消费就可以实现的。建设一个大型水电站的意义,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重大。它不仅增强了整个国家的能源能力、国防能力,也增进了人民福祉,同时也会带动消费。同时,我们通过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,持续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,提高中等收入人口比重,也能够拉动内需。这些背后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发挥作用。(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常少华)

评论